近日,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其中全球领先科研城市及都市圈最新名单显示,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全球第8位。
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所追踪的82种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产出情况,中国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中的表现持续上升。广州近年来从2018年的第15位,至2022年首度跻身全球前10强,今年再进2位,已赶超东京都市圈和巴黎都市圈。
与去年同比,今年广州的论文贡献份额首次突破千位数,达到1113.07,增速高达29%,是增速最快的前三位中国城市之一。
近年来,广州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四年居第2位。
战略科技力量
引领“新领域”
近年来,广州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以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积极布局建设大平台大装置,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大国家级最高科研力量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10多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n家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2 2 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从生命健康到未来产业、从航天工程到海洋探索、从人类细胞之前沿到纳米技术之精微……战略力量厚实、攻坚体系完备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日渐成为支撑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广州,也已建起多个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高精度电流源、新型探测器表面钝化等方面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正式提交部际联席会,成立广东智慧医学国际研究院作为国际执行总部的常设机构;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关键技术攻关
抢占“新赛道”
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广州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同时出台实施《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方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递补支持”,突破了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在生命健康、深海空天、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成果。202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获奖143项,占全省65%,首次包揽突出贡献奖和特等奖。
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猪体内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
围绕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广州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前沿技术力量,共建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包括引进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落地转化“仿生合成橡胶”成果,助力我国民航轮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从陆地试验向海上工程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强化基础研究
激发“新动能”
进一步加快基础研究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广州与广东省联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建设,支持广州地区优势科研单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全国竞争,截至2022年底,累计市级投入经费超1.6亿元,累计获得资助超7.7亿元。广州地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数量,已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第三。
广州市从2020年起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市财政投入一定比例科研资金,各共建单位配套资金,推动各共建单位围绕国家急需领域牵头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自主布局,初步构建起具有广州特色、以“人才培育、经费包干、多方联动、多元投入”的基础研究资金多元投入、共建共治管理机制。
目前,该计划已覆盖在穗高水平大学、医疗卫生机构及科技型龙头企业30家,累计投入9119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超6.73亿元,开展1966项,引导基础研究优势明显的高校、医院打造市重点实验室52家。
2025—2028年,该计划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市、校、院、企”多元共建的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扩大联合资助范围,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布局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激发更多“引领型研究”。预计通过2.4亿元市财政经费,引导撬动社会经费投入超24亿元,放大比例超10倍。
优化人才培育
塑造“新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广州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布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最近,广州5名科学家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占全省入选人数的62.5%。
广州着力构建持续稳定多元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今年3月,《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印发,2024—2028年连续五年,广州将投入市财政经费共计近10亿元,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旨在阶梯式培育一批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基础研究人才。
青年博士“启航”计划,赋予青年科技人才“第一桶金”,为广州储备一支创新基础青年后备军。2021年以来,广州市构建以青年博士为核心的基础研究“普惠制”支持模式,迄今已支持三批共4544名青年博士留穗开展基础研究,全市基础研究人才“蓄水池”已初步建成。
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给予优秀科技人才滚动配套支持,为广州挖掘有发展潜力的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目前,在获得支持留穗开展基础研究的前两批共2622名青年博士中,已涌现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优秀博士超330名。
科技菁英“领航”计划,助力科技菁英晋身国家级人才,为广州培育一批有望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和进入国家、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
“广州通过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度,对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为抓手,构建广州基础研究人才梯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介绍。
广州持续构建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自2023年1月1日起,广州市全面启动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充外国高端人才(a类)和外国专业人才(b类)的认定范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广州排名上升至第三位。
强化目标导向的有组织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活力。
广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科研城市”支撑“科技强市”,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正以“二次创业”的奋进姿态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通讯员:穗科宣
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
尊龙游戏旗舰厅官网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